本次竞赛以“数字共同体:面向未来的新型人居关系”为主题,旨在探讨未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景下,结合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多个要素,探索如何重构未来的新型数智人居空间与文创产品的逻辑体系,如何营造具有数字共同体理念的人类家园的精神堡垒。
二、大赛背景
2024全国高校AIGC数智建筑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是一项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全国性赛事。该大赛由中国图学学会及其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建筑及艺术类高校等多方机构组织发起,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团队和个人,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创意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大赛目的
大赛旨在为设计人才搭建展示才能与行业交流的舞台,为参赛者提供一个展示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创意设计成果和实现商业价值的机会。同时,通过大赛的评选和交流,推动高校产教融合及专业教育发展。
四、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
中国图学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持续更新):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类专业委员会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艺术小镇工作委员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科技设计分会
广东省数智赋能设计创新重点实验室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珠宝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交通大学
佛山大学设计学院
云景图新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珞珈智城(武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PS: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具体见附件一。
五、大赛赛项与选题(详细内容以大赛主办单位发布通知为准)
主题选址一: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杨湖村
乌龙泉街杨湖村距武汉市中心城区29公里,位于梁子湖与107国道围合成的半岛的邻水端部。附近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武汉城际铁路、天子山大道、纸贺公路、乌段路、闵杨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杨湖村共有人家45户,建筑为上世纪70年代灰泥外墙现代建筑,村落肌理大致成叶脉状分布,保护价值不高,可按场地特点拆除重建。
主题选址二:湖北麻城杏花村
杏花村是杜牧名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所在地。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黄冈麻城市歧亭古镇以北五里处,距离武汉汉口市区80公里。杏花村周围群山环绕,东有丁骤山,南为九骤山,西为照山和鱼山,北为双峰山。建筑分三片围绕水塘纵深布局展开,围绕水塘的羊肠主道通往村外,次级道路沿门前大水塘主道呈放射状延伸至双峰山。房屋背山面水,多为三开间民宅带院落,院门朝向次级道路。各家屋内凿井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杏花村这种环形放射状的村落布局结构是当地村民依据地理环境及风水考量的自然与人工的双重选择结果。
杏花村依小山,清泉,清明杏花带雨堆红,古柏苍松四季长青。主要景点有东门楼、杏花湖、环湖路及亲水平台、杜牧广场、杏花古刹、方山亭、东坡桥、杏花古井、杏花书院、杏园、桃林街仿古建筑群、水色桃林、东坡垂钓处、杏花村酒家、先贤园、陈季常故居以及复建的杏花村酒坊、岐亭祠。杏花村包含3个自然村湾,其中丁家田古村落共有80栋古民居,全部是民国建筑,占地1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这些古民居,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工艺精湛,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街巷铺地为天然毛石,巷道两侧的门楼、影壁、石雕、牌匾等已被拆除;杏花村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局部两层,顶层屋脊高约11米。
六、参赛与报名
6.1 参赛对象
本次竞赛活动面向全国各高校、高职的建筑大类与设计大类、艺术类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全日制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鼓励设计团队联合社会学、新闻学、数字传媒、中文、剧作、人工智能等专业学生组成跨专业以小组形式参赛。
6.2 报名要求
(1)赛项选择:参赛小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报名参加本次大赛的其中一个赛项进行创作,并按照所选赛项的任务要求进行创意创作并提交成果,组委会将按照赛项类别组织评审。
(2)报名通道:搜索大赛官方微信公众号“AIGC设计大赛”进入大赛报名。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官微,然后通过大赛报名通道参与报名。(大赛官微是赛事主办方指定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请参赛团队搜索关注,随时了解赛事最新讯息。)
参赛者按照自己所选赛项进行填报,报名时应如实填写各项内容,不得虚报、瞒报信息,由于虚报、瞒报引发的一切后果由参赛人自行承担。
(3)参赛成员:各参赛小组以“学生+指导教师”的形式组成,每个小组参赛学生数量2-4人,并需确定一位组长,负责大赛联络等相关事宜;每个参赛小组需确定1-2 名指导教师。报名成功的团队,在组委会报名截止时期以前,如确实因为客观原因,可以调整参赛团队成员不超过2人,调整指导教师不超过1人,调整次数1次,报名截止后不再进行参赛团队人员变动。
七、大赛日程
网上报名时间:2024.8.22 —2024.10.31
提交作品时间:2024.10.31 —2024.11.20
作品技术审查:2024.11.01 —2024.12.01
初审及入围公布:2024.12.01 —2024.12.15
决赛评审及答辩:2024.12.15 —2024.12.31
八、奖项设置
8.1 建筑类组
本赛项设有等级奖、优秀奖和入围奖,此外针对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的院校还设置有学校组织奖,具体奖项设置如下:
一等奖3个,获奖证书;
二等奖12个,获奖证书;
三等奖35个,获奖证书;
优秀奖若干,获奖证书;
入围奖若干,获奖证书;
院校组织奖若干,获奖证书;
最佳建筑类网络人气奖不超过3个,获奖证书。
8.2 文创产品类
本赛项设有等级奖、优秀奖和入围奖,此外针对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的院校还设置有院校组织奖,具体奖项设置如下:
一等奖3个,获奖证书;
二等奖12个,获奖证书;
三等奖35个,获奖证书;
优秀奖若干,获奖证书;
入围奖若干,获奖证书;
院校组织奖若干,获奖证书;
最佳文创产品类网络人气奖不超过3个,获奖证书。
九、赛项技术规范和作品提交
9.1 赛项技术规范
(1)创作工具与要求
使用 AIGC 生成工具(ChatGPT、Stable Diffusion 模型、Midjourney、文心大模型等)等,以文本生成、音频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等多种方法完成的设计作品。
(2)提交AIGC视频作品
视频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设计解析及作品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表现。视频文件要求时长不少于30秒,不超过1分钟,格式为MP4、AИI格式,规格建议1920*1080,视频后期可以使用视频剪辑软件进行拼接、配乐、添加文案等。(电子作品中不得出现任何有关作者姓名和所在院校的文字或图案,不符合规定者将被取消参赛资格)。
(3)提交设计过程材料
包括文成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创作过程及花絮。图片JPG或PNG格式,尺寸不限,色彩模式RGB,图像分辨率大于或等于300dpi,图文清晰,每张图片大小不大于10M,可横或竖向排版;视频材料不超过5分钟,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集选择、模型选择、参数调整、创作讨论、讲解等花絮。
(4)提交作品的创作说明
格式为PDF文件,说明内容应包括(1)创作目标、方法及方案解析;(2)使用的AIGC模型以及相关模型、文本关键词、输入草图、相关参数设置等说明;(3)作品的详细生成流程的框图等。
9.2 作品提交要求
(1)提交方式
以上视频作品、设计过程材料、创作说明均应提交至大赛微信服务号。
(2)提交要求
作品一旦提交完成,不可再次更改,如因个人操作导致数据收取失败,责任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3)成果利用
本次大赛结束后,参赛优秀成果将由承办方统一制作成作品集,用于成果展示和相关宣传。
各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参赛成果,知识产权将由提供者、承办方共同拥有,各方均有权独立决定是否用于出版或其他宣传活动,以及其他学术活动等。参赛作品,承办方有权参考或直接采用参赛作品全部或部分内容,不再另行与提供方协商并征得同意。
同时为避免版权纠纷现象,参赛作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且所有参赛作品不可多次投稿,保证参赛作品不侵犯第三方合法权益。一旦发现参赛作品有侵权、抄袭等行为,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收回其所获奖项,并保留追究其相关责任的权利。
(4)咨询通道
①建筑大类创作组
联系人:程老师
联系电话:18518376692
电子邮箱:cr1226533749@163.com
②文创产品类创作组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电话:13488885783
电子邮箱:hana44@126.com
十、作品评审和颁奖
10.1 初赛评审
(1)专家评委的组成:初赛评委由主办方和承办方协商评委组成名单,由主办方邀请。建筑类和文创产品类的评委将分别组建评审专家组。
(2)技术审查:初赛作品网络提交后,由承办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审查,对于不满足相关技术条件的参赛作品取消其参赛资格,满足技术条件的参赛作品将按程序进入后续评审。
(3)初审方式:各赛项专家组采用在线方式分别进行评审。
(4)入围公布:评审晋级结果在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布。
10.2 决赛评审
(1)建筑类决赛评审由中国图学学会、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国内知名建筑师组成评委会评审。
(2)文创产品类由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及知名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
(3)各赛项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均采用网络在线答辩的形式确定最终名次;学校组织奖则为针对学校作品报名数量及教师组织程度进行评选。
(4)最终获奖名单将在大赛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
十一、大赛组织结构
10.1 大赛组委会
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类专业委员会
10.2 大赛秘书处
云景图新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图学学会
中国图学学会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专业委员会
全国高校AIGC数智建筑与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组委会
2024年7月15日
附件一:支持单位(持续更新):
(机构组)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产品设计类专业委员会
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新农经济智库(新农数智研究院)
陶行知教育基金会
(高校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建筑技术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智能设计与建造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开放大学智慧文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高职组)
南通职业大学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